在翠微山的南麓,绿树丛林中有一处明代正统年间建的法海禅寺寺庙。有550多年历史,寺中以明代壁画闻名。
寺前200米外山沟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桥,桥名“四柏一孔桥”。
这桥的来历有一段民间传说:明代正统初年,皇帝朱祁镇年少,宫中重用太监。太监李童搞了一笔钱,在别人指点下选中了翠微山的南麓,开工建寺院,时间过了五年,寺庙建的差不多了。李童打着报皇恩的旗号,为监督法海寺建筑工程,搬到寺庙里住了下来,心里却盘算着怎样从工程中克扣银两。每日都在院里院外转悠,对寺庙的一柱、一墙、一瓦进行检查,连续五天都挑不出毛病,心里一阵阵不痛快。
第六天,工程总管把各项开销一一向李童汇报,其中一项是工匠们的工钱,李童一听需要那么多银两,心里不免一紧。在这工程的全部银两中,李童原打算就出三分之二的钱,如今要支付了工匠们的全部工钱,自己所剩的银两就会大大减少,所以他对总管说:“待明日我查看完毕再拨发吧!”
第七天。李童独自在各处转悠,想在鸡蛋里挑骨头,不找出毛病不死心。李童从寺内转到寺外,在距离寺门200余米处,有一条4米左右宽的山沟,山水流淌,水面上是木板搭的浮桥,李童不觉内心一喜,低声说道:“好,有了!”回到院里,李童把所有工匠招呼出来听他讲话。开始先是夸工匠们如何能干,末了才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:“今天是八月十三,听说八月十五皇帝要来此游玩,寺前的木板桥禁不住皇帝车辇,所以你们要在两天内修好四百零一孔桥。这‘四百’代表皇威威震四方;这‘零一’代表皇帝乃一国之主。若两天内建好四百零一孔桥,不但按原来约定付足你们的全部银两,而且每人另奖五两银子。相反,要是完不成,每人扣除一百两银子。”工匠们一听,肺都气炸了。明知李童是耍花招,想借此克扣他们几年来的血汗钱,工匠们只是敢怒而不敢言。有人小声愤愤地说:“李童这人的心是又黑又贪。”
当天夜里,大伙都睡不着觉,一筹莫展地凑在一块儿合计对策。屋里气氛特别沉闷,只听得一声接一声的叹气声。眼见天就大亮了,半个法子也没想出来。太阳从东边慢慢悠悠绕到了西边,工匠们一整天都没吃没喝。有一个叫路于的江西老工匠,独自悄悄走出法海寺,来到山沟边。坐在那里呆呆地望着流淌的水自言自语:“水呀水,难道我们这些人几年来拼死拼活挣的血汗钱真的要付之东流了吗?”这时,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,水面上有几棵树的影子在摇动,摇来摇去,摇得路于眼前一亮,有办法了!路于三步并作两步返回寺里,告诉大家快快回去吃饭睡觉,待到正月十四的四更天时,各自带好锯、锹、镐、绳子等工具到山沟边碰头,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声张,免得太监李童又要出什么鬼花样。
再说李童,这一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,躲在屋里细吃慢喝,时不常地哼两句小曲。心想:“这几百两银子,眼看就要到手了,你们再有神机,也不如我李童妙算。”
法海寺
法海寺古树
正月十五金鸡报晓之时,李童倒背着手,迈着四方步踱到屋外,台阶还没下完,就听有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禀报:“大人,不好了,工匠们已经把桥建好了。”李童大惊,急匆匆来到沟边。只见工匠们仨一群俩一伙,聚在那里聊天。李童问:“四百零一孔桥在哪儿?”工匠们指指前面,四棵横卧的树干露出水面一米多,各有一个弯曲的弧度,靠西边的树往东弯曲,靠东边的树往西弯曲,两两对称,犹如一斧劈下,一大块青石板恰好被四棵树担住,青石板面稍稍向上隆起,不偏不倚,严丝合缝,恰好是一座桥,李童心里也不由得暗暗叫奇。但他却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问:“现在才有一孔桥吗?那四百在哪儿?”路于不紧不慢地指着沟两端撑着石板的四棵柏树数到:“一、二、三、四,不正好是四柏吗?”巧妙地用柏与‘百’的谐音,“四柏零一孔”桥就造好了。太监李童无计可施只能支付工匠们的银两。